本報記者永慶房屋 吳月輝
  編者的話
  傳播或轉發各種謠言、在網絡上肆意謾罵侮辱、發佈恐怖或色情圖片、網絡欺詐化療副作用、盜用他人賬號……互聯網上,這樣一些不文明現象頻頻出現。
  在網絡這個虛擬的社會,講文明是每個網民需要踐行的準則,你的每一次轉發、每一條評論,都不僅僅是個人行為,也是構築文明和諧網絡外接式硬碟環境的基石。
  不文明行為:microSD謠言肆虐
  謠言經過無數次轉發,波及範圍越竹北售屋來越大
  “昨天下午,××區××小學門口出現人販子,他先故意撞倒學生,然後稱要將其帶往醫院,幸虧教師及時發現……”不久前,這樣一則消息在微信朋友圈裡瘋狂轉發,造成了很多家長的擔心和恐慌。“當時一看到這條消息,我馬上就給孩子班主任打電話。老師說,學校已調查過,那幾天,根本就沒有學生在學校門口被撞倒送去醫院,更沒有被人販子拐騙的。聽到這,我懸著的心才算放下來。”一位家長說。
  其實,不只是××區××小學,同一個時間段內,相同的“事件”出現在了全國各地多個城市的多所小學門口,消息內容全都一樣,就是學校名字不同。
  類似這樣的謠言在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平臺上還有很多。比如,“長期便秘是腸癌的先兆”“自來水蒸煮食用會致癌”“高鐵輻射嚴重,未婚女性少坐”“可樂加牛奶易致胃結石”“晚間運動等於自損壽命”等。不少網民不明真相,以為這一篇篇“分析獨到”的文章都是靈丹妙藥,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大家相互告知提高警惕沒什麼不好”的信念,紛紛轉發給親朋好友。無數次的轉發、再轉發,謠言所波及的範圍也越來越大。
  點評:別成謠言擴音器
  “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渠道通暢,傳播速度快,並具有私密性,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機可乘,讓它們成了謠言的溫床。與此同時,很多網民對謠言的鑒別能力較弱,容易誤信,再加上缺乏獨立判斷,而且習慣盲從,謠言又被誤傳,導致迅速擴散。”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說。
  治理網絡謠言,網民應掌握些甄別謠言的基本方法,對於一些無法確認的信息,可先上網搜索官方信息,以辨別真偽,不要貿然轉發,以避免自己成為謠言的“擴音器”;在轉發之前,要想一想會不會構成對他人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的侵犯。
  門戶網站在轉載傳統媒體新聞時,往往自擬標題,為吸引眼球而斷章取義。治理“標題黨”,需提高網站“小編”的專業性和政策分寸感、社會責任感。
  此外,論壇、微博、微信等公共社交平臺都需努力。但微信與微博,在信息甄別機制上有些差異。微博屬於公眾意見平臺,在網民的質疑和尋覓中,不實信息會被真實信息所取代。而微信屬於同學、同事等私人小眾圈,不實信息和偏執意見不容易受到質疑和制衡。往往在微博平臺上已經得到澄清的消息,在微信群里還在瘋傳。所以,當前網絡謠言治理的重點應在微信,一個是微信群,跨群傳播;一個是微信公眾賬號。
  不文明行為:語言暴力
  意見不合就惡語相加,網絡成為某些網民負面情緒的垃圾箱
  在北京市某社區街道辦工作的王亮,喜歡在工作之餘玩一種在線紙牌游戲。他說在游戲中同陌生人一同娛樂,讓自己感到很放鬆。可是,最近一段時間他開始感到很不愉快。“游戲界面的右下角有一個發言框,每當有人出錯牌,就會出現其他玩家肆意的謾罵話語,看到這些,原本挺好的心情一下子就沒了。”
  正在北京讀大學的程東關註時政,喜歡在微博上發表看法,但他也有不少煩惱,“有些網友經常在評論中對我的觀點大加指責,一些用語不堪入目。你不同意我的觀點很正常,但一定要使用這麼侮辱人的詞語嗎?我理解很多人喜歡在網上宣泄情緒,但怎麼可以如此肆無忌憚?虛擬世界也該有底線吧?”
  如今,無論是打開明星的貼吧微博,還是瀏覽時事熱點的網友留言,隨處可見“腦殘!”“變態!”“去死!”之類的辱罵語言,這類評論沒有提出與事件相關的論點,更無邏輯可言。
  點評:表達情緒別過分
  有專家表示,一些網民沒有能力把事情說清楚,或由於所掌握的信息量無法把事情分析透徹時,便通過語言暴力來表達情緒。另一方面,網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時,這種挫折感所產生的攻擊動機便促使他們在網上施加語言暴力。網絡形成的公共領域,也就被當成了網民情緒的釋放場所。此外,中國目前缺少對互聯網進行管理約束的法律,也是網絡語言暴力與日俱增的一大原因。
  “互聯網有情緒宣泄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屬於社會的減壓閥。但互聯網不能成為網民負面情緒的垃圾箱,好勇鬥狠,意見不合就勢不兩立,甚至‘微博約架’。我們只有一個互聯網,互聯網也是人們的意見共同體、情感共同體,我們希望網上的交流彼此尊重、彼此包容,避免網絡言論撕裂社會,擴大政治分歧,加劇官民對立。”祝華新說。
  不文明行為:網絡侵權
  發佈或轉發大量恐怖驚悚新聞、圖片以及恐嚇威脅性消息
  在網絡上,與謾罵同樣令人反感和不舒服的是大量恐怖驚悚新聞、圖片以及恐嚇威脅性消息的發佈或轉發。
  最近,北京白領張玲遇到一件煩心事。她和有著多年交情的一位好友吵翻了,因為無法忍受這位好友在微信里再三給自己發送帶有“一定要轉發,否則家人會有危險”的信息。張玲說:“每次這類信息,雖然沒有回覆也沒有轉發,但心裡一直覺得非常彆扭和不舒服。”
  張玲的同事朋友也紛紛表示有相同經歷,並且都對此很反感。“轉還是不轉,轉的話怕對朋友不好;不轉吧萬一家人真有事呢?這種事情確實讓人糾結。”張玲說。
  如果張玲是因網而生的糾結,那麼徐麗則算是因網而生的痛苦了。不久前,徐麗和同學一起出游,回來後將游玩時的照片發到網上,並因為好玩給照片命名為“某校第一美女”。沒想到的是,隨後無數網友在跟帖中對該“美女”作出評價,其中不乏很多惡意評論,還有一些人利用軟件將照片中的徐麗進行了加工,配上侮辱性的文字,將合成的圖片再發到網上。徐麗就這樣被網絡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她感到從未有過的壓力,一段時間時常失眠。
  點評:網絡發聲要守法
  “網絡環境下的侵權行為與傳統的侵權行為相比,產生影響的範圍更大,它不僅會造成財產損失,更嚴重的是造成精神損害。”祝華新說。
  網絡侵權方面,一是版權問題。從版權入手,發動傳統媒體等權利人參與互聯網治理,可擴大政府管理網絡的群眾基礎。
  在打擊網絡侵權盜版的“劍網”行動中,資訊App“今日頭條”因採集傳統媒體的內容,涉嫌侵權,遭遇傳統媒體的群起而攻。先授權後轉載,轉載必須付費,呼聲強烈。
  二是侵犯公民隱私和人格,互聯網成了傷害人際關係的利刃。包括在網絡反腐舉報中,誤傷無辜,侵犯領導幹部及其親屬的案例也時有發生。這就需要正確認識網絡表達權,就像在現實生活中發言一樣,網絡發聲也要恪守法律、公序良俗的邊界。
  網上的謬誤言論,由於互聯網病毒式的傳播,往往危害更為嚴重。網民不是法外之民,網民首先是公民,必須接受法律和社會倫理的約束,越界的就得接受法律的懲處。
(原標題:網絡不是文明的荒地)
(編輯:SN18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vrvhykj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