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天津9月22日電 (記者 張道正)第五屆天津相聲節9月21日晚落下帷幕,這場以“天津”命名的舞臺6天內吸引中國20餘省市區的近30個民營相聲社團參與演出。每場演出狀況可謂“火爆”,主辦方甚至還賣出“站票”。
  曾幾何時,這些游離於體制之外的相聲演員們舞臺上笑容滿面,臺下卻飽嘗心酸,大多數人根本無法靠“相聲”吃飽飯,遑論養家。為抵禦演出市場的“寒冬”,他們開始“抱團取暖”,一個個民營相聲社團應運而生。
  “有時候門可羅雀,演員比觀眾多的情況都有。”在天津相聲節期間舉行的“相聲發展高峰論壇”上,一些城市的民營相聲社團負責人談起發展艱辛歷程。為吸引觀眾,演員們更是使出渾身解數,有的在相聲中加入魔術,還有融入雜技,更多的是加入“葷段子、臟口”。
  在民營相聲社團發展史上,有一個最不容忽略的人物——郭德綱。這位在北京成名的天津人,伴隨的往往是“毀譽參半”的爭議,但他還是被不少相聲界人士“私下嘆服”,一些民營相聲社團也暗立目標,夢想複製他的成功經驗。
  從2010年到2011年間,一個新的標簽開始貼在這個風頭正健的民間相聲演員身上:“三俗”。央視新聞直播室以《公眾人物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為題評論稱:“這位公眾人物如此庸俗、低俗、媚俗的表現是多麼的醜陋。”而郭德綱也創作相聲《我要反三俗》進行“反擊”。
  這段爭議讓不少相聲界人士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相聲回歸茶館(小劇場)後,恢覆上演大量的傳統節目,吸引眾多觀眾重回劇場,更使聽相聲、說相聲成為一種時尚。”天津相聲節發起人、謙祥益文苑經理史清元指出,相聲生機勃勃發展景象的背後,也存在諸多問題。
  史清元說,經過近20年發展,如今相聲已處在一個“平臺期”,新作品匱乏、中青年演員“斷檔”、演出團體魚龍混雜,相聲該如何繼承和健康地發展?
  基於這種認識,部分民營相聲社團的負責人對自己的現在和未來進行總結和自我約束。他們在參加“相聲發展高峰論壇”時,就“小劇場演出自覺遵循相聲規範問題”、“新作品的創作和共享問題”等直抒己見,共謀小劇場相聲健康發展之路。
  不少與會人士認為,傳統相聲段子部分已不太適合時代發展需要,亟需進行新相聲的創作並建立共享機制,相聲社團也要自覺凈化演出,抵制“三俗”作品。
  從當年的被“反三俗”到今時的主動“抵制三俗”,中國的民營相聲社團正走在理性思索、良性發展的路上。
  “繼承才能創新,創新才能發展,相聲發展到今天,也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史清元表示,民眾需要精品,時代需要經典,要創作能長期在舞臺上為觀眾服務的好作品,在觀眾笑的同時,也能引發思考。(完)  (原標題:綜述:中國民營相聲社團自律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vrvhykj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